博物馆-福州市博物馆 基本陈列

2023 / 5 / 23

闽 都 华 章——福州历史文化陈列

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,历史悠久,人文荟萃,遗产丰富。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,人类文明的曙光在这里初露端倪,它孕育了偏居我国东南一隅的“闽人”、“闽族”。战国秦汉时期,在社会激荡中诞生的“闽越族”、“闽越人”,创造了彪炳千古的“闽越文化”。

自汉高祖五年(公元前202年),闽越王无诸在福州建“冶城”,历后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明初五次建城,奠定了“三山鼎立,两塔对峙”的城池格局。

福州区域位置重要。秦为闽中郡治,晋代以来屡为郡城、州城、省城等所在。闽越国时作闽越王都,五代时为闽国国都,宋末、明末两度充当临时京都,1933年11月,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在此成立,定为首都。

福州外贸发达。闽、闽越时期与海外即有密切往来,汉际“交趾七郡”贡献之物经此转运,三国吴时辟为造船基地,自唐中叶以来,一直是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重要起点和接点,郑和下西洋屡从这里扬帆远航,近代辟为“五口通商口岸”。

福州素有“海滨邹鲁”、“文献名邦”之称。唐初即始兴书院,唐末五代建有“四门学”,宋朝流行程朱理学,明、清两代盛行“经世致用”之学,近现代为中国海军和近代教育的摇篮,名闻遐迩之士灿若群星。

《闽都华章——福州历史文化陈列》,从上古时期到辛亥革命时期,以历史为主要脉络,以文物为主要载体,辅以高科技手段,籍以展现福州历史文化的内涵和闽都特色之文化。

海丝门户 有福之州——“海上丝绸之路”文化遗产专题展

自古以来,闽越人就“习于水斗、便于用舟”,故有“闽在海中”之说。盛唐以后,福州凭借着濒临台湾海峡的独特区域优势,海上贸易勃兴,成为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重要接点;五代之季,王审知及其家族主闽,积极招徕“蛮夷商贾”,发展对外贸易,奠定了福州港居于南北海运枢纽的贸易格局。

    宋元时期,福州继续保持与日本、高句丽的对外贸易;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,船队均在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、扬航;明清时期,经由福州港这个控海咽喉,丝绸、瓷器、茶叶等物品通过“海上丝绸之路”越洋过海、远销异域他乡,昭示着福州“海上丝绸之路”进入最辉煌的鼎盛时期。

    该专题展通过照片、文献、图片资料和场景复原等形式向观众展示福州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对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。

至宝通洋外——“碗礁一号”沉船出水瓷器展

《至宝通洋外——“碗礁一号”沉船出水瓷器展》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、文物最多、内容最丰富、表现形式最为多样的“碗礁一号”沉船出水瓷器展,展览汇集了“碗礁一号”出水瓷器200余件文物精品。除青花瓷之外,还有青花釉里红瓷器、五彩瓷等多种类型,反映了清康熙年间景德镇民窑最高的制瓷工艺,让观众能一饱眼福!

“碗礁一号”沉船是众多被大海吞噬的贸易船只之一,沉没把它永远定格在300多年前康熙盛世的中国。考古工作者从“碗礁一号”沉船中打捞出17000多件景德镇瓷器,这些瓷器种类丰富、纹饰齐全,代表了清早期中国民窑瓷器的最高水平,具有相当高的历史、科学、文化和艺术价值。

碗礁位于平潭屿头岛东北面约1000米处,是一块突出海面约10米的礁石。碗礁附近的水域暗礁众多,不少船只沉没于此。当地人根据沉船中发现的大宗货物把这里的海域叫白糖礁、银珠礁、碗礁等,碗礁即因捞起的瓷碗居多而得名。经国家文物局批准,福建省“东海平潭碗礁一号”沉船遗址抢救性发掘正式开始。此发掘从2005年7月初开始,至10月中旬结束,历时三个半月。中间受到5次台风天气影响,实际工作48天、累计潜水833人次,潜水时间3.7万分钟。“碗礁一号”沉船水下考古队由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牵头,队员分别来自福建、辽宁、安徽、海南、江西、湖北、广西、山东、浙江等共计34名水下考古专业人员,这是我国自开展水下考古工作以来专业人员参与最多的一次。